玉文化是中华民族通过漫长的社会实践创造出来的,它涵盖了自诞生以来的以玉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资料、艺术资料和物质资料。玉文化不仅仅是玉的制作、雕刻、设计工艺,与此同时也包含了它衍生出来的价值观、宗教观念、道德观念等内容。
玉文化在中国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影响早已渗透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有所表现。它是组成社会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属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分支,也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
中国最早的玉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工艺不精,只能做简单的加工处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玉器的种类、图案和雕刻技艺都有了进步,它的精神价值也逐渐被世人熟知。慢慢地,玉文化变得更加丰富饱满。有些学者认为玉文化有五个历史时期。
1. 开创期
玉文化形成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最先出现在一些农业和畜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辽河流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等。佩戴玉器的多是巫师,可见这时的玉器多用于宗教祭祀。
2.发展期
玉文化在夏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关于玉器的制作工艺和形制。玉器开始运用于礼制,随之在西周时期形成了完善的用玉制度。东周时期,玉器开始更多地用于装饰衣物。 这一时期的玉文化在精神方面也有所体现。人们认为它是人间与仙界沟通的纽带,这说明玉文化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宗教理念。这一系列的创新为之后玉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转型期
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玉文化经历了转型期。这一时期的玉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元素和理论体系,体现了与前一时期完全不同的状态。 春秋战国以后,人们逐渐不再提及玉的宗教理念,反而是道德理念渐渐兴起。孔子认为玉有十一德,管子的玉拥有九德,荀子认为玉都有玉德,这就是“以玉比德”。 汉代,玉器的制作器型遵循的是战国时期的工艺,但玉器本身的风格更加丰富多样,展现了活泼灵动、多姿多彩的玉文化。这一时期的玉文化体现了极高的文化价值。 魏晋南北朝时期,“吃玉成仙,长生不老”的说法广为流传,一时间人人趋之若鹜。这一时期玉器数量减少,技艺也不增反减,再加上汉代“殓尸玉”早已出现,玉被物质化。中国玉文化迎来了短暂的低谷期。
4.融合期
自唐朝到元朝是玉文化的融合期。唐朝统一了疆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动荡,为玉文化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营养土壤。此时文化开放,佛教兴起,来自中南亚等地的文化、工艺等也纷纷涌入。玉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融合了许多创新元素。 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势力得以发展,他们的文化与中原文化激烈碰撞,产生创新的火花。玉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自然会吸取许多新鲜的血液。 这个时期的玉文化和外来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了许多新鲜观念。玉文化呈现出勃勃生机,为之后的繁荣打造了良好基础。
5.繁荣期
繁荣期发生在明代和清代。这一时期承接了上个时期留下的多元文化,而这些文化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土壤里茁壮成长,玉文化迎来了繁荣期。
在这个时期,玉器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属品,它进入了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了应对人民对玉器日益增长的需求,玉器生产商不得不增加玉器的生产量,也划分了更明细的玉器范畴。许多玉器工匠、玉器品牌、玉器书籍等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总的来说,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它成长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展现了各个时代的不同风姿。玉器从上层社会的专属,到后来平民百姓也能使用,说明玉文化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