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玉缘 > 玉石文化

玉手镯的起源之谜

2016-04-06 13:25 | 来源:网络资源 | 编辑:玉都小编

导读

  玉石中最受古人喜爱的就属玉手镯了,在现下也是万千美女的喜爱,玉手镯是所有玉器中最耗费原材料的一种,虽然看起来并不大,而且是中空的,但它要求整个玉料不能有明显的绺裂和瑕疵,制作手镯剩余的尾料往往都可以制成很漂亮的饰品,行内称这些尾料为“手镯心”。那么玉手镯有什么样的来历呢?下面藏玉就来讲讲玉手镯的起源之谜。

石手镯
  手镯在我国的发展是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手镯不断发展创新形成了当形态各异精美手镯饰品。手镯,亦称“钏”、“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其质料除了金、银、玉之外,尚有用植物藤制成者。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古代不论男女都戴手镯,女性作为已婚的象征,男性则作为身份或工作性质的象征。此外,在古代社会,人们还认为戴手镯 可以避邪或碰上好运气。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陶环、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手镯虽然被认为是作为手臂的装饰物,是人们最早萌生的一种朦胧的爱美意识,但也有许多科学家认为,手镯最初的出现并非完全是出自于爱美,而是与图腾崇拜、巫术礼仪有关。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由于男性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镯等饰物有了一种隐喻拴住妇女,不让其逃跑的蛮夷习俗。这种隐喻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存在着。玉手镯在中国古代是成对佩戴的,现在一般多是单只佩戴。如果戴手镯又戴戒指时,则应当考虑两者在式样、质料、颜色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  
 
  手镯的起源
 
  玉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各个时期的玉镯各有不同。大汶口文化玉镯呈外方内圆形,春秋时期玉镯为扁圆形,唐代有镶金玉镯。发展至宋代,玉镯呈圆环形,内平外圆、光素无纹;而明清玉镯,多见装饰。隋唐至宋朝,妇女用玉镯装饰手臂已很普遍,又被称之为玉臂钏。在佛教题材的壁画和绘画作品中,仕女、飞天、菩萨等形象经常出现 佩戴玉手镯的现象,反映了唐朝妇女佩戴玉手镯的流行风尚。
手镯的原型之一——玉璧
  有一种说法认为,手镯是从玉璧发展而来的。璧是一种扁体、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尔雅`释器》说:“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肉”指扁圆形的实体部分;“好”指中央的孔。时至今日,在我国南方一带,仍有将手镯称为手环的说法,可以确切的说,目前国人所佩戴的手镯从形制上讲源于玉璧。
镯原型之二——玉琮
  也有学者认为手镯是从新石器末期良渚文化的主要玉器形制琮演变而来的。
玉琮
  琮大体上可分为四类:宽短型、高长型、细小型、方柱素面型。宽短型的形成与圆徽型镯有关,高长型由宽短型经层累地加高而来,细小型俗名“方勒”,也称为“勒子”,之后逐渐演变成了辟邪用的玉勒子。 有上述资料可见,手镯在我国是国人佩戴历史悠久的一种饰品。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遗址,和位于山东曲阜西夏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学家便发现了陶环、石镯等古代先民用于装饰手腕的镯环。从出土的手镯实物来看,有动物的骨头、牙齿,以及石头、陶器等。手镯的形状有圆管状、圆环状,也有两个半圆形环拼合而成的。
 
  手镯的发展
  到了商周至战国时期,手镯的材料多用玉石。无论是手镯造型还是玉石色彩,显得格外丰富。除了玉石以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金属手镯。战国时期的手镯与新石器时代晚期并没有太多的变化,形制上比较厚重,也比较宽大,壁厚质沉,一般不饰花纹,在新石器时代的臂镯中有发现装饰兽面纹的精品。
  西汉以后,由于受西域文化与风俗的影响,佩戴臂环之风盛行,臂环的样式很多,有自由伸缩型的,这种臂环可以根据手臂的粗细调节环的大小。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寝,得玉臂之,功侔鬼神。”还有一种叫做“跳脱”的臂环,如弹簧状,盘拢成圈,少则三圈,多则十几圈,两端用金银丝编成环套,用于调节松紧。这种“跳脱”式臂环,可戴于手臂部,也可戴于手腕部。
绳纹手镯
  战国时期一直到秦汉,出现过某个工匠极具创意的玉手镯,那就是白玉绳纹手镯,这样的手镯的出现虽然令人吃惊, 但是从玉器的发展历史来看也是属于传承有序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出现了涡轮纹的玉瑗玉环,其基本的外形特征与绳纹手镯的加工应该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这样细致的加工使原本厚重的手镯变的线条感极强,而且大大减轻了手镯的分量,装饰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可以说这是手镯发展历史中的顶峰,这样的款式一直影响着中国后世近二千年,各朝代均有这样的绳纹手镯制作,虽然各朝代的工匠对这根线条的理解和处理不同,但是基本的造型还是承袭了古人的形制,一直到清朝,这样的绳纹手镯还在生产加工,从艺术性和手镯的装饰功能上去衡量绳纹手镯,可以不夸张的说, 是中国手镯的顶级创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人文文化和玉文化的结晶。 

臂钏
  隋唐至宋朝,妇女用镯子装饰手臂已很普遍,称之为臂钏。初唐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周肪的《簪花仕女图》,都清晰地描绘了手戴臂钏的女子形象。这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据史书记载,崔光远带兵讨伐段子章,将士到处抢掠,见到妇女,砍下手臂,取走臂钏。可见当时戴臂钏的女子并非少数。唐宋以后,手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有了高度发展,有金银手镯、镶玉手镯、镶宝手镯等。造型有圆环形、串珠形、绞丝形、辫子形、竹子形等。到了明 清乃至民国,以金镶嵌宝石的手镯盛行不衰。在饰品的款式造型上、工艺制作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唐宋时期的玉手镯以圆柱体、扁圆体素面为普遍。明清玉手镯材料很多,翡翠开始大量使用,玛瑙、碧玺、琥珀也有使用。无论大官显贵,还是市民商贾都有佩戴玉手镯的习惯,而且人们往往把玉手镯的作用与爱情联系起来,赋予一种美好、浪漫的情怀,在婚礼中流行以玉手镯作定情物或聘礼等。明清玉手镯在材质、做工上,也有高低、优劣之分,以上等白色和田玉与绿色的翡翠为佳,也有青玉、碧玉、玛瑙材质的手串、手镯。
 
  手镯的变化 
 
  中国其他时代的玉手镯虽出现了以浅浮雕为主的装饰手法,包括元代的手镯,虽然装饰性越来越浓烈直白,但是整体的艺术效果和加工特征还是以质朴为主,这即使在少数民族风格浓郁的元朝也是如此。 
  明清两代的玉器加工随着民族资本的发展,玉器加工业得到空前发展,虽然从隋朝开大运河后,扬州的商贸得到发展,但是一直到明清两代才确立了扬州玉器雕刻在全国的地位,尤其到了乾隆时期,著名的乾隆工雕刻工艺在家具、玉器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透雕工艺发展到清三代可算是达到顶峰了,在手镯的加工中也开始出现少量的镂雕作品,但是由于手镯的本身的佩带功能决定了其加工工艺不可能浓妆艳抹,因此,大多数今天见到的手镯还是非常端庄典雅、大方含蓄。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镯的形制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最早的手镯是圆形而且光素无纹的,手镯玉体的横断面也是近似圆形的,行话称“圆条”手镯。这种手镯既美观又大方。当然圆条手镯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它需耗费较多的原料,而且戴在手腕上,由于内径是弧面的,容易硌手。慢慢地商人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既节省原材料,又可以佩戴舒适。就是将圆形手镯的内径的弧度磨大,手镯的内径就像平的一样,这样佩戴起来就不会硌手了,这种手镯行话称为“扁口”。 
贵妃镯
  由于手镯耗费原料,有的原材料作标准的圆形非常勉强,即便做了可能由于内径太小而适合佩戴的人非常少,所以商家们经过实践的磨炼,终于想出了第三种手镯的样式。新款式手镯一改传统的圆形造型,而采用椭圆形的形状,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大大节省了原材料。这种手镯行内称之为“贵妃镯”,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款式。很多手腕较细或者年轻的消费者非常青睐此种手镯。 
  碧玉的圆条手镯、扁口手镯与贵妃镯三种相比较而言,圆条手镯的佩戴效果最优,价值也是最高的,在国内外著名的拍卖会上出现的基本都是这种类型;扁口手镯的佩戴舒适性最优,也最流行,市场上的手镯大多属此类型;贵妃镯主要是制作成一些小圈口的,满足手腕比较细的消费者,并且经济实惠,尤其适合于年轻的时尚女士佩戴。如果就收藏价值来讲,还要属圆条手镯最具潜力。 
  玉在我国的发展悠久。所以中国人眼里的玉是与众不同的,它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而成为中华民族族群的精神寄托。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灵物概念、特殊权力观点都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
 
  (文章来源:潘家园网)
 

玉璇玑(牙璧) 刘俊勇 地理博物馆里的故事 4月9日至7月10日在大连现代博物馆举办的天地精灵武汉博物馆藏玉器精品展,展出的玉器上迄远古 ,下至明清,种类丰富,品质上乘,由天... 【查看详细】